热线电话

0791-83068301

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热敏灸发展 > 国医文化

中医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日期:2022年05月09日   文章浏览击数:164

一位杰出的中医师,不仅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不仅包含中医基础理论,更涵盖文学、艺术、书法、历史、地理、天文、气象、生物、哲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甚至书法、绘画等。

古今中外,所有大师级的人物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们的知识并不仅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当然,他们都是擅长某一个学科的专家,但他们的知识领域却十分宽阔而牢固。

经学乃经典著作,为古代文人所必读,也为中医大师所通晓。《礼记·经解》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就是所谓的“六经”。经学是国学之砥柱,是古代文学、哲学、礼俗、政俗所荟萃,是民族文化之精华,故习医者不可以不知“经”。具体到中医药领域而言,也有许多经典,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更为习医者所必读,舍此则不能够成为中医大家。

《黄帝内经》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这些皆说明中医人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三国志·蜀书》),近代学者康有为曰,“学贵博,非博无以集众美”。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更需要广博的学识,非智非哲之人,难觅中医理论之精髓;非思非悟之士,难入中医圣殿之门坎。清代名医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写道:“习医者当博览群书,不得拘守一家之言。”这里也强调了“博”。历史上的中医大师皆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否则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就,作出大的贡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明代以前药学之大成,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首,插图1000余幅。该书是中医药学的一座伟大宝库,同时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农学等科学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撰写这部巨著,李时珍参考相关医籍多达277种,此外还阅读和转引了大量古今经史资料,摘引的文史典籍达591种,包括《史记》《三国志》《三苏文集》《陆放翁文集》等。“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其涉猎之广,采备之博,令人惊叹不已。正是因为旁征博引,广泛涉猎,《本草纲目》才有“百科全书”之誉。

汇通中西医学的先驱者之一恽铁樵,受业于名医汪莲石,后又博采诸家。他白天为人治病,晚上握笔著书,十几年间出版著作达25种,如《伤寒论研究》《伤寒论辑义按》《霍乱新论》等。他还曾是《小说月报》的主编,并翻译西方小说《豆蔻葩》,无论是医学、文学、外语,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各学科知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终使恽铁樵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平。

当代名医秦伯未,初学医时拜在名医丁甘仁门下。丁老首先让他背诵《古文观止》,每天一篇,天天如此。尤其是其中的《出师表》《桃花源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更要求背得滚瓜烂熟。秦伯未当时虽觉乏味,但在苦读之中,潜移默化,古文程度与日俱增。这些文章,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更提高了他的古文水平,从此可轻松研读古代医学著作。他深有感触地说:“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而整个文学修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在这句话中,“运河”是指良好的医生,而“江海”则是苍生大医。秦伯未还说,“书非抉择严者不可以为法,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序)。他对《黄帝内经》有精到的见解,有“秦内经”之雅誉。他学识渊博,除中医之外,对诗词、书法、绘画、治印等,均有很高的造诣。

旧时老中医带徒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帮忙,三指按脉,四季衣裳。”首重一手好字。古代医家在开始学医的时候,老师首先教其练字,临写字帖经批阅合格后,才能去读医书。字是一张中医处方的门面,是中医师文化底蕴的显示,是学识才华的外露,不可小觑。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现代某些医生的字实在不敢恭维。在此,我建议,当医生首先得通过书法关。近代著名医学家如恽铁樵、施今墨、秦伯未、程门雪、徐小圃等,书法皆为上乘,是医学家同时又是书法家。看他们的处方,且不说选药的严谨、配伍的精当,只是欣赏墨迹就为一种精神享受。

总之,中医师应掌握广博的知识,不仅应有医学基础,还要有文史各科基础;不但要医理通,还要文理通、哲理通,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好中医,这才是一个杰出中医师应具备的文化底蕴。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网页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198137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