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791-83068301

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江西日报】看赣江新区中医药产业“三变”

发文单位:江西日报   日期:2023年12月01日   文章浏览击数:202

11月的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再次聚集起世界的目光。

  这些天,一抹熟悉的蓝色——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蓝色会标,出现在赣江新区的大街小巷,也出现在南昌的机场、高铁站。

  两年前,2021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在赣江新区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正部长级官员、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国内外传统医学专家学者、中医药企业代表不远千万里来到这里,交流观点,寻求共识。

  11月29日至12月1日,2023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如约而至,与会中外嘉宾围绕“传承创新、团结协作,推动传统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交流经验,碰撞真知。

  斗转星移,这片15平方公里的热土,已是今非昔比。

  过去的800多个日夜,赣江新区如何将举办论坛带来的资源、发展思路,转换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动能,突破种种瓶颈,实现全新一跃?未来,又将如何把握论坛“溢出带动”效应,抓紧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将产业发展蓝图一绘到底?

  近日,记者走进中医药科创城,一探究竟。

  科创之变 

  补短板,科研成果源源不断走向“应用场”

  穿上白大褂,戴上蓝手套,标记、取样、点样、成像……小雪时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实验室里药香氤氲,科研人员埋头于高精尖仪器间,反复实验。

  中医药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谁在科技上先行一步,谁就能赢得先机。

  近年来,赣江新区坚持问题导向,超常规补齐科创短板。主动牵手国家级大院大所,推出科技创新券、科贷通、“揭榜挂帅”、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创新举措,打造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中医药全链条创新体系。

  10月,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成功摘地,这是继赣江中药创新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筹)之后,中医药科创城新落户的全国第九个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同时也是中医药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

  “国字号”平台的研究方向各有差异,但都指向一个目标——着力解决制约现代中药发展的关键性、共通性、瓶颈性技术问题,推动中医药产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以科研力量“国家队”为核心,由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创新团队设立的24家创新平台先后落地。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如“磁石”一般,把人才、企业、项目,以及创新的理念汇集到一起,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江西唯铂莱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就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

  羟基酪醇是心血管药物的重要成分。唯铂莱生物与科研平台合作,通过生物合成的方式,在大肠杆菌中直接提取羟基酪醇并实现量产,成功实现中药活性成分“不种而获”。

  凭借这一引领性技术,唯铂莱生物产品备受海外市场追捧。“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了厚实的家底,是我们发展的底气和动力。”公司副总经理彭建群告诉记者。

  唯铂莱生物的创新故事,正不断在中医药科创城上演——

  赣江中药创新中心联合百神药业研究制定的吴茱萸(石虎)配方颗粒标准获批省级配方颗粒标准,填补了江西自主研发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的空白;清芝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清咽利喉胶囊”Ⅲ期临床试验顺利完成,标志着全省首个1.1类中药创新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中药复方1.1类眼科新药等一批中药研发创新成果呼之欲出,一款新药就是一片“蓝海”。

  科技赋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产业发展的新高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国家级的中兽药研发平台,“国家林下兽用中药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药用功能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先后成立;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与23家国内中医药企业合作,改进生产线推出鲜竹沥(冻干)产品,产品销售额达千万元。

  超常规布局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不断涌现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快速增长的创新型企业、愈发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放眼江西中医药产业版图,中医药科创城已成为活跃程度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我们的R&D经费投入强度连续三年保持3%以上,在全省保持领先态势。”赣江新区创新发展局副局长谢沐介绍。

  当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医药科创城的想象空间已然打开。

  产业之变 

  壮“身板”,中医药产业链日益强韧

  从空中俯瞰,神农岭本草科技园像一块巨幅绿色织锦,一眼望不到头。在这个集药材种植、培育、研发于一体的创新示范基地,中草药种在地里,长在“云”上。

  “药材好,药才好。规模化种植中草药,高科技帮了大忙。”科技园负责人廖枝锋滑动手机页面,虫情、气象、苗情、墒情一目了然。

  廖枝锋口中的高科技,是指物联网技术。传统的中草药种植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易受天气、土壤等环境变化影响,现在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和电脑终端随时随地查看中草药生长情况并进行远程控制干预,中草药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

  不只是中草药种植,赣江新区把数字化改革的理念、思维、方法、技术贯穿中医药全领域各方面,推动形成剂型齐备的现代中药制造体系。

  走进江西新绿色药业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两万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密封罐林立,各种智能机器人扮演重要角色。在这里,原药材从提取、浓缩、干燥、粉碎,到混合、制粒、包装、成品分拣,所有工序都由机器完成。

  新一轮竞争更是产业链的竞争。产业要强,完备的产业链是关键。

  着眼未来,落子布局。两年多来,赣江新区全面发力,坚持资源招商、资本招商、技术招商、以商招商、集成招商“五位一体”招商模式,积极招引中医药产业链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

  在中医药科创城,今年10月开工的中宝药业创新及高端仿制药制剂产业化基地正在加速建设,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注射剂、吸入剂6亿支,将为壮大赣江新区中医药产业带来强劲助力。该项目不远处,布局的是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医药科创城研发孵化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将成为中医药优质项目集聚入驻、中医药新产业培育发展的全新载体。

  重量级项目纷至沓来,头部企业加速领跑,新生力量崭露头角,中医药科创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两年多来,先后引进重大项目40余个,总投资达770亿元,产业动能持续提升。

  除了纵向的延链、补链,还有横向的跨界、联合——往上游,向中药材种植延伸;往下游,向中医药的应用拓展,着力打造“种植+研发+药品+器械+诊疗+疗养”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赣江新区向国内外美妆企业发出“美丽邀约”,蔬果园、丽信、舒蕾、雪玲妃等一大批美妆知名企业迅速抢滩登陆,江西丽芝等配套企业迅速落地建设,美妆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联合江西中医药大学,从“药食同源”理念出发,将传统菜系融入中医药药膳思维,以江中食疗、隆平谷膳为龙头的药膳产业基地不断壮大。以美东汇成、明峰医疗、迈瑞生、一脉阳光为代表的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快速集聚,知名度越来越高。

  以新中药研发生产为机头、药膳和药妆产业为两翼、医疗器械产业为尾翼、中间地带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飞机型模块产业架构,随着“中医药+”的产业“拼图”一块一块地完善,中医药科创城产业综合实力不断跃升。

  在科创城300余家企业中,已有90家融入中医药产业链,集中药材种植、提取、制剂、成品药包装、医疗设备、医药第三方物流、终端医疗检测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日益强韧。

  绿水青山间,中医药科创城全面起势。

  “生态”之变 

  强改革,想方设法把围墙外的事做到最好

  “为什么选择落户中医药科创城?”这是舒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锋时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理由千千万。好的产业生态当然必不可少,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赣江新区干部敢想敢做的劲头和决心。”黄锋时说。

  拥有相似感受的,还有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杨春虹。光生物技术研究院落户中医药科创城四年间,她充分体会到了新区的“好”:“这里的资金扶持力度不是最大的,但有从药材种植到创新研发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发展前景很好。”

  好的产业发展前景不可能凭空而来,中医药产业尤其需要帮扶,政策支持、人才储备和资金投入,缺一不可。为什么这样说?资金需求量大——中医药研发,动辄需要上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设备及研发投入;收获周期长——一颗药从立项到药物发现、小试、中试、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再到正式投产销售,往往超过十年。不仅考验地方政府的专业和耐心,更考验地方政府破解难题、打通堵点的速度和质量。

  近年来,赣江新区用改革开路,持续探路闯关,千方百计破解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土地、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的瓶颈,“想方设法把围墙外的事做到最好。”赣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边是快速增多的企业,一边是有限的土地,用地难题如何破?

  腾笼换鸟。赣江新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混合产业用地(M0)改革,全力破解制约中医药科创城发展的土地要素瓶颈,实现了创新型企业在单宗土地上研发、办公、生产的一体化集成。

  ——中医药产业发展周期长、回报慢、风险高,如何招大引强?

  四两拨千斤。今年以来,赣江新区已发起设立百亿元规模的江西赣江新区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大力招引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打通了招引项目的“任督二脉”;总规模20亿元的赣江中医药产业整合基金精准投向数字中医药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势头越强劲,对人才的需求越迫切。如何引才聚才?

  政策引才、产业兴才、服务留才。赣江新区不断培育和涵养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圈”,配建4000套人才公寓,人才秘书24小时待命,创建省级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引进名校合作、拿出好地段、建设好学校,满足高端人才聚集和产业落户发展的需要,累计引进各层级人才2591人。

  ——医疗器械从研发审批到产品上市时间漫长,如何快起来?

  打出“组合拳”。赣江新区在积极建设CRO、CDMO、CSO等产业公共平台的同时,引入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满足全省在产医疗器械95%的检测需求,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及报证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改革之举不止于此。“我们推出了一批小切口、见效快的改革措施,用绣花功夫打通堵点难点。”赣江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探索“科技经理”挂职聘用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到科创城重点产业领域研发类企业挂职,为企业答疑解惑;践行“妈妈式”服务,打造“新小二帮您办”帮代办品牌,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领域帮代办服务;新建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研发楼宇,让企业“轻资产运行”“拎包入住”;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消防设计审查无纸化审批”等改革举措,探索39类情形实行“豁免审批”,办理效率居全省前列。

  作为全国唯一以“中医药”命名的科创城,发展中医药产业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随着《江西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出台,中医药科创城发展的目标愈发清晰。

  刚刚出炉的《赣江新区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65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明确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赣江新区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并不小——到2026年底,生命健康产业营收力争达到200亿元。

  当下可为,未来可期。“我们将充分利用本次论坛的丰硕成果,聚焦‘办好一次会,激活一座城’目标,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加快构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体系。”赣江新区负责人表示。

  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一场围绕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竞合赛”已然开跑。


 稿件来源:江西日报

 稿件链接: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3-11/29/content_144395_49207.htm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5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