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791-83068301

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力资源 > 人才培养

俞敏洪:培养核心人才的密码

日期:2023年08月11日   文章浏览击数:109

 人才的重要性,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有共识的。

 举个古代的例子,有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唐太宗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而入朝堂,十分高兴地对左右大臣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这句话表达了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要将天下有才之人都要纳入,为我所用。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靠的是人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靠的也是人才。

 但把人才这件事做好的企业不多。

 俞敏洪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当代企业家培养人才的翘楚,除了当下的热门董宇辉以外,从远的开始数起,他吸引了徐小平、王强回国创业,新东方还培养了数不清的名师。

 他究竟是如何办到的呢?

 俞老师的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堪称创业教科书,其中,他对于人才的培养的总结,知识点满满。

 对比下来,方法论其实异曲同工,舵舟早年总结出的张一鸣的人才方法是:找到最优秀的人,给超出市场预期的薪水,要求卓越的表现和专业精神。

 英雄都是所见略同啊,来看看俞老师的方法论:

01 顶级人才俞敏洪

 1991年,俞老师从北大出来,搞出国考试的英语培训班,他对自我的评价是:“当时,我实际上是当时北京教GRE教得最好的老师之一。甚至不夸张地说,我是京城GRE词汇第一老师。”“我不会遇到背的跟我教得同样好,甚至比我教得更好的老师,来跟我竞争。”

 为什么俞老师这么自信呢?原因如下:

 第一,基本功扎实

 他在北大做了六年英语老师,北大的学生很聪明,他在北大教书的时候,要时刻做好迎接学生挑战的准备,所以,他在教书的六年,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第二,比别人勤奋

 教GRE的难度是很高的,俞老师说,当时北大的老师也没有几个愿意教GRE,因为要求词汇量得在2万左右,俞老师说,那时,没有几个人会吃饱了撑的背两万个词汇在那放着。但他恰恰就在得肺结核住院一年时间里,背了很多单词,掌握了接近2万的词汇。在医院住了一年。

 第三,真业务尖兵

 他当年自己考过托福和GRE,复习两个月,就考了673,一起参加考试的英语老师大概就考了580分,俞老师自谦说自己数学等于零分水平,GRE对于他来说特别难,他全力准备,最终考了700分,满分是800分,当时中国考生的平均分是400~500分。

 第四:个人魅力强

 除了以上硬核的能力以外,俞老师还琢磨出来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式,他发现学生除了听他讲题目,还喜欢听他讲段子,这最终形成了新东方老师的讲课风格:就是如何用知识加上其他的幽默或励志的故事让学生愿意来听讲。

 俞老师当年在业务上得天独厚的是,招的学生很多都是清华北大的,这些有自主学习意愿,且学习能力很强的群体,很容易被教出高分来。一来二去,俞老师的培训班就名声大噪,生源不断。

02 从个体成功,跨越群体的成功

 学生越来越多,俞老师一个人教不过来,团队就需要扩招了。

 对于俞老师来说,当年招人不是问题,因为他自己是超级导师,行业也很火,能吸引很多优秀的人才加入,连北大的老师都到新东方任教,但因为教学质量不过关,被俞老师淘汰掉了。

 老板是行业里的牛逼人才,不代表团队就一定能建起来。从一个人做,到一群人做,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如果缺乏抓关键和抓本质的能力,很多老板就变为了救火队长。

 那么,俞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1、抓住核心人才:

 俞老师首先对面临的局势进行了分析,他所在的教培行业是不需要做教研的,因为当时做雅思和托福考试,考题都是国外提供。

 那么靠什么吸引用户呢?靠的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去把学生吸引过来,所以:掌握了优秀老师,就掌握了一切。

 2、开出最高的薪水:

 俞老师自身在教培领域“做到了极致”,积累了原始资本,有条件给对的人开出超出市场预期的薪水。

 俞老师对周边近三十个考试机构的薪资水平做了调研,得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新东方老师的工资必须是其他培训机构老师工资的两倍以上。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俞老师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把优秀老师吸引并培养出来。

 3、系统化、精细地培养:

 后来俞老师发现,光给钱还是不够,工资高很多老师都愿意到俞老师这里来,来了之后,发现他们虽然背景不错,但讲课的水平不行。比如从北大来的老师,讲课讲得太细,抓不住重点,给学生带不来高分,导致学生“吃不饱”。

 所以,俞老师得出的解决方案是:我亲自培养,培养每一门课的老师。亲自培养出来的老师,也要开高工资,不然一旦他讲课好了,但待遇却很低,就很难留下。

 俞老师毕竟是北大毕业的,培养老师很有一手。让老师旁听他讲课,将自己的讲课录音给大家听,让老师在他面前,一道题一道题的试讲,讲得不对、不精彩的地方,俞老师会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讲。这样到最后,所有的新东方老师都学会了轻松、幽默、励志的授课方法,有了比较一致的教学风格。

 4、好的激励体系:

 俞老师的规划是,对于这些优秀老师,他们来了就不能让他们走,所以除了必须向他们支付高于市场一倍的薪酬以外,还要有好的激励体系。

 新东方实施的是,让学生对老师进行打分。也就是说,老师课讲得好坏不是由老板说了算,也不是老师自己说了算,而是学生说了算。根据学生给老师打分的高低,来确定每个老师到底应该拿多少奖金。

 2001年,年轻的罗永浩,在新东方一年能赚到60万收入。

 你可能会想,老师们的评价由学生决定,会不会产生老师讨好学生,老是讲段子,从而影响学生正常上课呢?俞老师后来发现,并没有,学生是来学习达到提分数的目的的,如果老师只讲段子而不讲课的话,学生最后发现自己的水平没能提高,那么即使老师段子讲得再好,学生也是不买账的。

 5、教学相长的氛围:

 收入只是最底层的需求,对于优秀人才来讲,不断在业务上精进,是更高维度,甚至是最核心的诉求。当时,新东方的大班培训班模式,很能帮助老师的成长:

 当时新东方的大班,一个班有300人,后面涨到了500人,这些来自中国最优等学府的学子们,到了一个班上为一个考试一起学习,争夺美国学校的奖学金,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情。

 老师们面对300、500个学生的时候,讲课热情会变得非常高,因为他觉得要吸引这300个、500个人的注意力,对他来说是很难的事情。因此,他的讲课水平和备课的认真程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必须迅速提高。所以这样双向配合,学生和老师的热情都提高了。

 在这样的机制下,新东方一年能培养出十几个好老师出来。

 有好的老师,就会有好的口碑,有好的口碑,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涌进新东方。出现了生源消化不了的现象,可谓当年的“饥饿营销”。导致想来新东方学习的学生,不断提早来报名,最后一年以后开课的班,一年之前就已经全报满了。

 在这样稳扎稳打的情况下,不断培养团队,不断发展业务,新东方到1994年,年营收到了千万元。到了2000年初,新东方一年的营收两三亿,利润大约1亿元。为后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03 培养人才,是老板们的唯一出路

 看完了俞老师的案例,我们再回到创业公司本身,舵舟辅导创业公司的目标管理已经5年时间了,我们发现,有很多公司的老板,如俞老师一样,也是行业里的天降英才,同样的事情他上手之后,就会明显的不一样,高于平均水平很多。

 但是从老板往下走,人才梯队就很难建立起来。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舵舟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薪资不合理,不能有效地激励团队:

 很多企业的用工成本其实很高,基本情况是,2个人的活,5个人干,拿4个人的薪水。最终企业实际上为实际价值多付出了2个人的薪水,但是这5个人却对薪水都不满。尤其是最卖力的那两个人,当他们始终得不到公正对待的时候,就会选择离开。

 最后留下3个产出十分低效的人,导致企业发展越来越差。

 第二:业务培训不到位:

 很多牛人加入企业之后,没有系统的业务指导,只能全靠自己摸索。

 但是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对于业务的理解不一样,就导致牛人看似尽职尽责,实际上企业并没有拿到想要的,搞得大家都很郁闷。就像前文里的北大老师,他继续教下去,学员都走光了,他可能还会抱怨是俞老师招生不利,俞老师怪他讲课不利。

 所以好的企业,一定是有一套好的对于客户需求的理解,对于业务如何开展的探索机制和培训机制的。

 第三:老板太忙没时间学习:

 因为没人靠得住,最后还是得老板自己上,于是永远在一线搬砖,自给自足,忙得像个陀螺,导致一直低水平重复。

 企业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老板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突破人才这个困境呢?还是给四点建议:

 第一,搞清楚目的:

 想要打造现代化公司的企业的老板,靠老板一个人不会长久,也很难做大,必须有一帮人一起努力。除非你就是想做一个网红,就是想做一个自给自足的个体户,这个另当别论;

 只要你想打造一家现代化的公司,培养人才是你唯一的出路。

 第二,搞清楚你凭什么吸引人才:

 人才都很精,他们的时间很宝贵,时间就是生命,他们凭什么要跟你在一起奋斗。两年前,舵舟曾在字节跳动内部做一些沟通,经常问到那些毕业于斯坦福,哈佛的小伙伴们,为什么选择加入字节?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想来学习一下,到底这家公司的魔力在哪里?

 你有高于市场的地方,他们才愿意加入。俞老师是教托福和雅思的牛人,能够吸引生源,那么名师也就愿意跟随。

 第三,不要有过度的崇拜和恐惧人才:

 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就是牛逼人才引入之后,嘴里说的是:一切都由你说了算,我不插手,充分相信你;心里却有一些害怕:这么多钱,这么多股权请他进来,能搞成吗?所以时刻留神着,这样的心态,最后往往导致失败。

 第四,培训手段、激励手段是基础:

 每家企业都有赢得客户的底层逻辑,即便这个人才是从大平台来的,他也需要了解和掌握新平台的用户逻辑,即便是再牛的人,再大的官,也需要俯下身了解用户,赢得客户。

 另外就是激励手段,确保让大家知道,这家公司是奖励创造者,奋斗者的,不会让雷锋吃亏。

 有了这些基本功,用上OKR就会事半功倍了。


 稿件来舵舟

 网页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x860iRJVnxfde7TXN-XJQ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50.png